你知道,世界上***张信用卡是如何诞生的吗?
1949年的某***,美国金融家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在纽约的一家梅杰小屋烤肉店请百货公司界的名人艾尔弗雷德·布卢明代尔吃饭。
酒足饭饱之后,弗兰克·麦克纳马拉却发现自己出门忘带钱包了。就在他准备打电话叫妻子带现金来饭店结账时,聪明的烤肉店老板出来打圆场了:
“弗兰克,你是我的老主顾了,我给您破个例吧,今天的账就先赊着,等您什么时候方便再来时,把钱给我们送过来就行了。”
而弗兰克执意叫来了妻子付款。
这次尴尬的用餐经历,让创建信用卡的想法在弗兰克的心里萌了芽。
1950年春,弗兰克与他的好友斯耐德合作,投资一万美元,在纽约创立了“大莱俱乐部”(DinersClub),发行了***张可以在各个不同餐厅签账的卡片。
大莱俱乐部实行会员制,向会员提供一种能够证明其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会员凭卡可以在纽约的两家大饭店和27家餐馆实行记账消费,再由大莱公司做中介,在消费双方之间进行账务清算。
这种“先消费,后还款”的理念正式出现,标志着信用卡的雏形初步形成。
紧接着,大莱卡出现了疯狂扩张,截止到1956年,它的年交易额已经超过了2.9亿美元。
从阿拉斯加州港口安克雷克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大莱卡的特约商户在当时已达9000家。特约商户也已从餐馆逐步扩展到了租车行和礼品店,并且覆盖了几乎所有的旅行和娱乐类商户。
自此,信用卡的魔力开始起作用了。
到了六十年代初,银行信用卡很快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并得到迅速发展,仅仅美洲银行一家的发卡量就达到了233585张,到1968年已超过了100万张。
1966年,一些银行组成同业银行卡协会,也就是以后的万事达公司。
在1966年到1970年间,总共寄出了大约1亿张卡。
这种疯狂的邮寄行动使人们大把大把地花钱,1970年,美国信用卡的消费总金额已超过70亿美元。
经济学家刘易斯·曼德尔说:“人们觉得信用卡就好像神话中瓶子里的那个能让你要什么有什么的妖怪。”
此后,信用卡飞越美国,出现在了亚欧大陆的版土上,英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各国相继盛行起来,随后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和地区,也开始发行信用卡业务。
1959年,由三位香港商人合作引进了美国的大莱卡,这标志着信用卡这一新鲜事物进入了香港。
1970年,香港东亚银行加盟VISA国际信用卡组织,发行了香港的首张VISA信用卡。
1979年3月,香港东亚银行通过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向内地有关方面提出,在当年的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使用东亚银行发行的东美信用卡。
10月1日,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营业部与广交会银行服务组正式办理了代理信用卡业务的手续,这标志着信用卡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出现。
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成立“珠海市信用卡有限公司”。同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的***张“中银卡”(BOC卡)问世了,这便是我国发行的***张信用卡。
当时这张卡片的发行量很小,只是在中行珠海分行内部的员工中试用,而使用范围也被局限于广东地区,属于地方性质的信用卡。
当时的通讯也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国外银行也才刚刚开始使用计算机记录持卡人信息,对于中国来说,人工识别是***的方法。
就连刷卡使用的机子都和现在的刷卡机差别很大,是像砖头一样的压卡机,其原理就是将卡片上凹凸不平的名字、有效期等个人信息,通过压卡机用力一压,借助复写纸留在白纸上,作为消费凭证。
这样整套程序下来,熟练的收银员也要几分钟,不熟悉的则可能要花十几分钟。
虽然使用不够先进,但信用卡是那个年代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直到1986年6月,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发行了长城信用卡。
经中国银行总行命名后,长城信用卡开始作为中国银行系统统一的信用卡名称,在全国各地的中国银行分支机构全面推广。
如今,信用卡已经成了大众消费品,走入寻常百姓的钱包里,并且衍生出了众多丰富多彩的卡种和刷卡消费及还款方式。
中国信用卡诞生三十三年的今天,在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时代,又势必对中国信用卡产业的发展,再一次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
本站提供的线报资源,都来自网络,版权争议与本站无关,所有内容及软件的文章仅限用于学习和研究目的。不得将上述内容用于商业或者非法用途,否则,一切后果请用户自负,我们不保证内容的长久可用性,通过使用本站内容随之而来的风险与本站无关,您必须在下载后的24个小时之内,从您的电脑/手机中彻底删除上述内容。
1、如果您喜欢该程序,请支持正版,购买注册,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
2、本网站可能提供第三方网站的链接,我们不负责维护这些网站。我们不对这些网站的内容负责任。
3、提供这些网站的链接并不意味我们对这些网站或它们的内容的认可或支持。本站不对这些链接网站作出任何陈述或保证,也不对它们负任何责任。
4、如有侵权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1370589666@qq.com 敬请谅解!